close

  《命運備忘錄——新疆80後、90後農牧民轉型心路歷程》系列報道之七
  編者按:他們是一代新人。他們生長在一個經濟快速發展、社會加速轉型的新時代;他們生長在中國、特別是新疆從農牧業社會向工業社會、信息社會轉型的時代大潮中。他們從一齣生,就面臨著一場命運的巨變——新疆新型工業化、農牧業現代化、新型城鎮化、基礎設施現代化、信息化的“五化”進程,與他們每個人的命運息息相關。他們需要面對一個與以往完全不同的世界,他們需要告別祖祖輩輩習慣的生產生活方式,在迎接命運挑戰的過程中戰勝自我,重塑自我,適應新環境,擁抱新文明,投入並融入一種與父輩完全不同的生活。這是一個艱辛而複雜的過程,也是塑造一代新人的過程。他們的身上,承載著新疆農村牧區徹底告別封閉落後、融入“五化”進程的使命;他們的故事,在社會生活的最深處揭示著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密碼。
  6月19日起,亞心網推出《命運備忘錄——新疆80後、90後農牧民轉型心路歷程》系列報道,採用“宏大主題、微觀呈現、關註個體、故事化呈現”的手法,以一個個生動個體和他們的心路歷程為切入口,通過一個個真實、鮮活、生動的故事,為新疆的社會轉型、民生改善提供一份散髮著生活氣息、時代氣息的文本。
  斯琴巴圖 離開草原融入城市生活
  □記者劉毅實習記者王興瑞
  在和靜縣的巴音布魯克草原上,很多牧民用“巴圖”給自己的孩子起名。“巴圖”在蒙古語中的意思是“結實”,它代表了蒙古族人內心深處最朴素的願望。在記者曾經工作過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,有很多“巴圖”活躍在社會的各個行業。他們告別了一種古老的生存方式,也帶走了一份沉甸甸的依戀,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,不僅在現代社會中發光發熱,也在自己的人生中翻開了新的一頁。近日,記者採訪了斯琴巴圖,傾聽了他的轉型故事。
  中午時分,在位於庫爾勒市一個社區內的“星期八便民蔬菜店”里,斯琴巴圖正忙著一邊接著送貨員的電話,一邊給顧客介紹蔬菜的價格。這是他2013年開的店,在40平方米的空間里,左邊上下六層的貨架上,滿滿噹噹地擺著副食品和日用品,中間和右邊擺著蔬菜,真是“麻雀雖小,五臟俱全”。
  1988年,斯琴巴圖出生在巴音布魯克草原上,讀完初中後,因為家庭條件差,母親又不幸病故,斯琴巴圖沒有去讀高中,而是到庫爾勒市一家餐廳乾起了服務生。在這之前,斯琴巴圖總共去過三次庫爾勒市。
  斯琴巴圖說:“第一次到庫爾勒市生活,很不適應,首要的問題是溝通。”他說,那時他的漢語水平還很差,只能簡單地說一點,“餐廳里的新菜品要介紹給顧客,這樣才能拿到提成,我幾乎一個也‘推銷’不出去,有時候甚至不明白顧客說的什麼意思,工作乾不好,工資也少得可憐”。那時候,是他第一次接觸到標準的普通話,他於是又找來以前的課本,一遍遍照著念,看新聞聯播的時候,跟著播音員練習發音,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,他的漢語水平逐漸有了進步。
  斯琴巴圖說,語言多少還有點基礎,飲食習慣就大不一樣了。“以前在草原上除了土豆和白菜,能吃到的蔬菜很少。”他說。可到庫爾勒市後,他吃肉和奶製品的機會大大減少,“冬瓜、油麥菜、西蘭花這些菜都是他第一次見,更不用說吃了。”他說,“剛開始真吃不下去,菜到嘴邊就犯難,吃一口就有點想吐。”為了剋服對蔬菜的反感,他一點點往下咽,好不容易等到發了工資,趕緊弄點肉解解饞,還不忘在肉中加點菜,讓自己儘快習慣吃菜。
  斯琴巴圖說,那時候“感覺很無助”,走進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,一切都不是自己熟悉的,既沒有認識的人,又沒有熟悉的事兒,每一個新的東西都足以顛覆他以前的生活,他甚至想回到草原。“但是既然出來了,就一定要堅持下去。”他說。
  他在那一年裡逐步剋服了一個個困難,慢慢地開始融入城市的生活。
  2007年,斯琴巴圖在打了一年工後,選擇繼續去上學。班裡的同學都是漢族,他主動和同學們打成一片,不僅練出了一口流利的漢語,也賺了個好人緣。他喜歡電子產品,也喜歡穿流行的衣服,斯琴巴圖笑著說他前陣子剛剛去北京“晃了一圈”,照片里的他,站在天安門前,掛著相機,戴著墨鏡,帥氣幹練。
  畢業後的三年裡,斯琴巴圖兩度進入鋼鐵廠工作,但都沒有乾久。雖然學的是冶金專業,但他並不喜歡生產車間枯燥的重覆工作,他說他更喜歡靈活一點的工作和相對自由的生活。之後他又到餐飲企業當過領班,在烏魯木齊做過房產銷售,還在茶樓幹了一陣子。
  2013年,斯琴巴圖拿出自己的一點積蓄,加上兩個姐姐的資助,在庫爾勒市開了一家便民蔬菜超市。當了“小老闆”後,整天忙得不可開交,每天不到七點就要起床去進新鮮的蔬菜,吃完早飯後,又要擺貨、進貨,一直忙到中午12點,“一天都得盯著,晚上顧客也多,即使到12點以後還有顧客。”
  提起過去的草原生活,斯琴巴圖甚至用“可憐”來形容,他說:“印象最深的是草原上好多人都患有高血壓,新鮮的蔬菜水果吃不到,連看個小病都是問題,每年轉場四次,全家人得連續好幾天才能搬到另一個草場。現在生活條件好多了,很多牧民都買了車,轉場不用再那麼辛苦,生活也更方便了,但畢竟在牧區,比不了城市便捷的生活”。
  斯琴巴圖說:“城市改變了我的生存方式,讓我不放羊也可以生活得很好。”
  斯琴巴圖告訴記者,他不會忘記草原,因為根在那裡,草原已經在他的心裡留下了深深的烙印。每天早上他到店里的第一件事,就是打開蒙語廣播,“聽著很親切”,平時和朋友們去KTV,一定要唱夠了蒙語歌曲。馬上要開那達慕大會了,有時間他一定會去。“我好長時間沒穿蒙古袍了,灰都落了好幾層了。”斯琴巴圖說,每年他都要從草原上帶一些酸奶疙瘩和酥油來,“有馬奶酒最好。”
  幾個月前,斯琴巴圖剛剛拿到位於和靜縣城的新房的鑰匙,他計划著將來還要買一套庫爾勒市的房子,還盤算著結婚、買車。他已經在城市的天空下站穩了腳跟,原先那個吃不下油麥菜的小伙子,早已看不見了。
  哈力江·托合得哈力:青春獻給阿拉山口
  □記者劉毅賀江
  7月6日,在阿拉山口市,坐在我面前的哈薩克族青年哈力江·托合得哈力講起自己的奮鬥經歷時,還是按捺不住地露出了自豪的表情:"相隔近9年,我當翻譯時第一筆收入是220元,最高一筆收入是3000元,現在我正規劃未來9年的生活。"
  2004年,剛從伊犁師範學院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哈力江·托合得哈力躊躇滿志,他選擇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中學當老師,教的是計算機課,月薪僅600元。第二年因哥哥患病,他便辭職回家幫助哥哥乾農活,家裡的20畝地豐收了,哈力江·托合得哈力滿腔的抱負和熱情卻沒有豐收。"父母都是農民,用了大半輩子的心血培養我讀完大學,回歸土地,我不甘心,我要打拼出屬於我自己的生活。"哈力江·托合得哈力說。父母和哥哥最終沒能改變哈力江·托合得哈力的選擇。2006年,他毅然離開家,告別了那片從小養育他的土地,隻身前往阿拉山口,憑藉語言優勢,成為一名外貿翻譯,簡單地說,就是給前來採購貨物的哈薩克斯坦商人當翻譯,幫助他們購買貨物,從中提取佣金。
  哈力江·托合得哈力趕上了好年頭,那些年正值阿拉山口的外貿經濟非常繁榮的時期,前來採購日用品的哈薩克斯坦商人一撥接一撥地找到他,他只需要每天上午等候在海關門外,外國商人一入境便主動找上門來。"自我介紹、兌換人民幣、帶向市場、幫忙採購、一起裝車、留電話號碼、送走客人。"很快,哈力江·托合得哈力精通了這門業務,很多顧客覺得他人好,索性打電話向他訂購啤酒、蔬菜等貨物,他只需要採購好,在規定時間把貨裝上過境車輛,生意就算做完了,一些客戶甚至到今天還在與他聯繫。
  哈力江·托合得哈力對待工作的認真讓他很快嘗到了更大的甜頭。2006年聖誕節前,前來採購食品的商人暴增,哈力江·托合得哈力每天忙得不可開交,上午帶客人去採購,下午處理電話訂單,佣金按照每公斤貨物提一元錢算,最多的一天他賺到了3000元。這一天,他賺到了曾經需要近半年才能賺到的錢,直到今天想起這曾經的輝煌,他還忍不住大笑。
  計劃趕不上變化。2010年,受國內、國際市場情況變化和相關政策影響,哈力江·托合得哈力的生意沒了以往的熱度。還好他手裡掌握著一批客戶資源,還勉強維持著生計,這一年,哈力江·托合得哈力已經組建了家庭,需要承擔起更多責任,但偏偏這時,他的“飯碗”不保了。
  哈力江·托合得哈力的生意雖然賺錢,但終究是個“體力活”,沒了外國商人,實在無法繼續做大,他也想過離開這裡,但考慮到妻子和孩子,還有在阿拉山口奮鬥的青春,他決定留下來,他心裡始終堅信阿拉山口的繁榮還會回來。
  很快,哈力江·托合得哈力開始尋找新的生意,除了維持好電話訂單生意,他在阿拉山口租了一間庫房,40平方米面積,一年3000元的租金對他來說還可以接受,這個庫房除了自己存放訂單貨物外,還幫助當地商人和少部分外商存放貨物,還幫助他們收寄郵件,靠這個庫房,哈力江·托合得哈力堅持了下來。今年,他又在阿拉山口市中心片區看上了一間15平方米的小屋,準備在這裡開個百貨商店,增加自己的收入。
  至於未來,哈力江·托合得哈力已有打算。最近他一直奔波於各類銀行,希望找到適合自己的貸款,他想開一家旅游公司,把前來購物、旅游的哈薩克斯坦游客組織起來,為他們提供旅游服務,當然,他也期盼著免簽政策到來的那一天,他能夠帶著中國游客到哈薩克斯坦進行“購物一日游”,當一回漢語翻譯。
  “在阿拉山口市,有很多人奮鬥了20多年,我們都稱他們為‘老山口’,我喜歡這裡,也喜歡這裡的人們,他們身上的奮鬥精神正是我所追求的。”哈力江·托合得哈力斬釘截鐵 地說。
  居熱提:從農民到世界台聯PTC分站賽冠軍
  □記者鄭義源
  轉眼間,居熱提——這個來自博樂市青得里鄉顧里木圖三村農民的兒子,已經在烏魯木齊生活了四年,這四年,對於這個昔日曾以土地為生的農家孩子來說,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他已經完完全全是一個城裡人了,不僅不靠土地謀生,他在自己喜愛的臺球世界里,也闖出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,尤其是去年9月27日,他獲得了CBSA世界斯諾克球員巡迴賽張家港公開賽冠軍,成為第一位獲得世界台聯PTC分站賽冠軍的非職業選手,是繼丁俊暉之後,第2個獲得PTC分站賽冠軍的中國人,還因此獲得世界台聯PTC總決賽參賽資格。
  7月4日,站在記者面前的居熱提一臉陽光,身著T恤、牛仔褲,而立之年的他不再是昔日那個曾在泥土裡刨食的農村人了,不再是那個趕著毛驢車去運貨,掙點微薄運費的農民,也不再是到屠宰場里給牛羊吹氣的大男孩了。如今的居熱提,經過幾年在臺球世界里的摸爬滾打,已經成為了新疆臺球界一流的臺球手了。
  農民,臺球選手,這是兩個跨度極大的角色,一個是飽受風吹日曬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的農民,一個是極具紳士味道的時尚運動員,兩個角色,在居熱提身上有機地融為了一體。
  居熱提命運坎坷,他在家中排行老大,下麵一個弟弟,一個妹妹,在他出生6個月時,父母就離異了,是父親和後母把他們拉扯大,對於臺球,居熱提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,他的家曾經是個大家庭,爺爺家的一副簡陋的臺球案子成為家裡的一個經濟來源,正是這副臺球案子,成了居熱提最早的訓練場,矮小的他從小就對臺球充滿了好奇和痴迷,在他身高僅到臺球案子時,就喜歡湊到臺球案邊以擊球為樂,叔叔那時還給他做了一個小型的臺球案,由於家裡窮,用截下的樹枝做球桿,以玻璃球當臺球,這個案子,也成為了居熱提放飛夢想的出發點,居熱提是左撇子,用左手擊球很準。後來,爺爺過世後,居熱提家的經濟條件每況愈下,他父親還患上了尿毒症,作為老大,居熱提開始為家裡的生計奔波,種田、運輸、宰羊,他都乾過。
  直到2009年自治區第二屆體育大會召開,居熱提一鳴驚人,他一舉奪得全疆臺球冠軍,這令他的生活有了徹底的改變,經人推薦,他來到烏魯木齊開始了教球、練球的生涯,有時靠打比賽獲得一些獎金。由於臺球運動不是奧運項目,國家沒有相關的資金撥付,一個人如果專門靠從事臺球運動來維持生計實在不容易。僅僅靠微薄的獎金,以及輾轉在不同的臺球俱樂部教球的報酬,他的生活常常陷於困頓之中,但對臺球的痴迷使居熱提從未想過放棄。
  當他感到疲憊時,父親的話就迴響在耳邊:“男人一定要認真做好想做的事,不要半途而廢。”每當居熱提想到這些,就會重新提起精神,一心撲在臺球事業上。
  經過刻苦的訓練和比賽,居熱提的獲獎次數越來越多,名氣越來越大,直到去年獲得了世界冠軍,居熱提終於圓了自己的夢,但他激動之餘卻流下了傷心的淚水,他說:“父親去年3月份因尿毒症去世了,他沒能看到我爭得榮譽的這一刻,希望他的在天之靈能看到兒子的光榮。”
  臺球改變了居熱提的生活,卻沒有讓他獲得更多的物質回報,關於未來,居熱提對臺球仍心存夢想,他告訴記者:“去年獲得世界冠軍的獎金還不夠到英國參加世界台聯PTC總決賽的參賽費,我還想將來籌夠了錢,去英國打比賽。”
  轉型需要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
  □記者劉毅實習記者王興瑞
  從草原走向城市,“巴圖”們正在進行著一場蛻 變;對於他們,這種蛻變是幸運的,隨著新疆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,他們有大量的機會融入現代社會,選擇更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;這種蛻變又是痛苦的,他們要面對一種與父輩完全不同的生活,要脫離過去的生產生活方式,在新的環境中尋找自我。這種蛻變的開始,源於新疆發展大潮的巨大推力,而要完成這場蛻變,卻需要他們不懈奮鬥、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。
  徹底地融入現代生活,“巴圖”們需要做的還很多。從語言文字到生活習慣,無一不需要改變。而斯琴巴圖的經歷告訴我們,這種轉變並不容易,他們要付出比平常人更多的努力。除了要掌握語言等基本的技能,改變已有的生活習慣,他們更要努力擁有一顆平常心,能夠平靜地化解轉變中的矛盾,能夠坦然地面對前進中的挫折,能夠在對新事物的接受中保持自然的態度。所有這一切,都需要他們努力地去嘗試、去感受、去學習。
  只要努力就能改變。在新疆“五化”建設的進程中,“巴圖”們堅持的意義遠不在於他們本身。通過他們的堅持,舊的生活徹底得到改變,一種全新的生活必將通過他們延續下去,並不斷地得到繼承和升華。
  ?  (原標題:命運備忘錄——新疆80後、90後農牧民轉型心路歷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q56nqez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